close
痔瘡:坐不下去的「尷尬」
需不需要因此做#大腸鏡呢?
發生率约5%的人口,容易出現在45到65歲之間;常見有大便帶鮮血、痔瘡脱垂、肛門不適、肛門癢;除非很用力排便,才會出現少見的劇痛,長期有痔瘡可能會慢性貧血;相對之下,肛門肛裂往往容易引起劇痛。
案例:40歲吳先生,長年來都是駕駛連結車,坐的時間很長,所以肛門痔瘡開始流血與疼痛,加上飲食在外頭,蔬菜水果吃得很少,加重痔瘡的嚴重。
痔瘡傳統分級為:
第一級:沒有脫垂,脱出肛門口。
第二級:偶爾脫垂,痔核可以自己自動縮回。
第三級:脫垂要手協助推回。
第四級:無法塞回的脱垂。
但是,因為內外痔變化、且級數變化也會一日改變;所以,分級僅做参考。
症狀:便血、肛搔癢、血栓痔瘡疼痛;鑑別區分:腫瘤、感染、皰疹等等。
何時需要做大腸鏡?
一、年滿40歲。
二、經數週的痔瘡治療無效。
三、有大腸癌、息肉、發炎性大腸病變家族史的人。(高危險群)
四、乙狀結腸鏡發現上端糞便帶血。
五、體重不明原因地變瘦。
治療與防治:
一、大腸軟便劑治療,建立良好排便習慣。
二、溫水坐浴、軟膏注入、栓劑使用。
三、適度運動、飯後散步。
四、多食用膳食纖維、蔬菜碇。
五、嚴重者,手術治療。
全站熱搜